【我市論壇】「文化、地方、空間——社區型藝文空間的經營與發展」


【我市論壇】「文化、地方、空間——社區型藝文空間的經營與發展」
【時間】2016/7/22(五)19:00-21:00
【地點】ThERE CAFE & LIVE HOUsE桃園市桃園區復興路454號B1
【講者】高慶榮(新南12文創實驗商行負責人)
【主持】蔡士豪【記錄】林采鴻【攝影/直播】蔡士豪(以上皆為桃步走成員)

指導單位:桃園市政府、桃園市議會
主辦單位:桃園市政府青年事務局
工作團隊:桃步走青年行動團隊
協辦單位:ThERE CAFE & LIVE HOUs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慶榮:

大漢溪以前是有河運的,後來因為泥沙淤積、水庫的興建,導致水流量減少,大溪在這樣的過程中開始沒落,現在保留的許多牌樓建築是水上貿易興盛時,大溪作為重要經貿交易點所建造的。河運沒落後,大溪經歷了一段蕭條期,在民國87年開始做社造,在這段社造的歷史中,一直在累積老空間、老街再造的經驗,有很成功也有很失敗的例子,失敗的例子其實一開始的立意都是好的,但後來產生的結果卻走往不一樣的方向,例如老街修復,有了一筆經費後先將居民安頓到其他地方,但修復後這些人卻請不回來了,為什麼?當去到非常現代化的建築體裡面後,就會因為太「舒適」而不想回來,更可怕的是在老街修復完後,有大量的商業進駐,屋主發現房子租給商家所得到的租金比在外面租房子還多,所以就乾脆做起這門生意,因此老街上的生活就回不去了,如果一條老街充滿新的、進駐的商業,沒有原本的生活,這條老街就沒有靈魂。

大溪的生活、產業、靈魂都還在,很多人來到這裡卻很難發現它們,因為在和平老街上的走法是走在中間的石板路上,到渡船口的時候就以為結束了,印象只會停留在那一條很熱鬧、很多商業、童玩存在的路上,和其他地方看到的東西很像,拉不出老街對自己而言不同的東西有什麼,所以,我們今天要談的就是要如何讓人來到大溪能夠看到不一樣的東西,還有思考如何經營老房子、老空間,或是用藝術介入的方式來進行改造。



先介紹我自己,在這兩三年內才開始回桃園做這一連串的事情,三分之二揪是我在2013年創立的品牌,一個定點只要有三隻腳就可以站立,但當是「三分之二」的時候,就是不完全的,必須尋找一個定點來安置,在這個空缺中塞了「揪」字,把它作為一種熱血的招呼語,「揪夥」的意思,結合不同的人和媒材來創作這個品牌,後來也受邀到不同展演空間,去過這些不同地方之後,開始想為什麼桃園沒有這些創作者的平台,後來決定在2013年帶著自己的品牌回來,既然沒有,就自己來做一個吧,這影響了後來三手微市集的產生。

因為我自己是藝術教育的背景,認為教育並不僅僅在學校才能做,應該進入到環境裡嘗試,一直到現在還是把許多藝術教育帶入社區或社群中,另外我對「廢墟」有很難以抗拒的情懷,例如廢棄的空間,屋宅等等,因此有了一系列的創作,也影響了我對空間的想像。

為什麼會回到大溪,源於自己離開家鄉求學的經驗,常會被問到「你是哪裡人?」,當回答「我是桃園人」之後,經常又會卡住,無法完整的介紹家鄉,但大學時期我沒有太把這問題放在心上,後來是有一次去嘉義旅行,聯絡了在當地從事文化工作的學弟,請他幫我規劃這三、四天的行程,他帶我去了旅遊書上找不到的景點,都是在做文化記者的時候採訪的對象,那幾天我們拜訪了在深山種咖啡豆、竹編老師傅、在梅山咖咖啡店的兩個女生、水泥師傅,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到一個地方之所以能夠讓人感動,並不是漂亮的景物,而是人的故事,意識到這點,也影響了我過去的觀念,開始去思考自己可以提供別人什麼樣來自家鄉的感動,所以當時才決定回到家鄉做這些事。



當初在做文創品牌的時候,就有在想為什麼桃園沒有相關的平台,而既然沒有,我們也就決定自己來做一個,這裡也要提醒各位,當心中有什麼想法、想做什麼事的時候,一定要多講,多跟身邊的朋友講自己的計畫,透過談論的過程能夠整理自己的思維,甚至可以找到能夠幫忙自己的人。當時我向身邊的朋友提了自己想做的事,他就帶我去看了位在新南老街上的建成商行,是個已經荒廢二十年的廢墟,外面的牌樓還很完整,但內部全垮,連在地人都認為這是一棟鬼屋,但我愛廢墟的老毛病又復發了,覺得這地方就這樣放著太可惜,後來我們開始去找地主,一個一個去訪問,看看是不是能在這裡辦市集。為了整理裡面雜亂荒廢的環境,我們創了新的名詞,「流汗美學」,流汗是一種美感,也透過網路來吸引了一些很有熱忱的人一起來整理,清了好幾卡車的垃圾走。後來有些老師來看過後,認為我們的修復可以被當作案例,一般修復的步驟應該是修復好後再做活化,我們則是還沒修復就讓它活化,而且還小有成就,做了一年的市集後,公部門的文資科終於看到這棟建築的歷史價值,現在那裡準備要被定為歷史建物了,未來修復起來會是什麼樣子還蠻讓人期待的,可能會成為青年創業的中心,或是老街文化對外交流的平台。

建議各位以後有要從事社區工作的朋友,一定要自己先做,自己動起來後就會影響周圍的人,老街上的長輩們很可愛,一開始他們會先偷偷的看我們在做什麼,過幾天就拿著掃把畚斗進來了,這個過程是重要的,會建立起信任度,而不會有空降的感覺。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先想經營層面,雖然一開始很難想像在大溪做藝術市集到底可行不可行,而且我們所在的老街又不是觀光客會走來的地方,所以,我們一開始就沒有想要做過路客的生意,不想把和平老街的客人拉過來,而是透過網路、紛絲專頁的行銷來讓大家知道這裡,所以第一次辦市集的時候,很多人是專程為了市集而來的,吸引這樣的客人來,除了消費力比較高之外,也更能認同我們所做的事情。

第一次成功後,也受到更多的關注,後來我們開始去嘗試在市集成功後還可以做些什麼,第一次的規模很小,因為只有一個地主同意,所以只做了建成商行中間的區塊,在這一塊做成之後,其他三塊原本在觀望的地主也都同意了。市集在2014年的7月開始辦第一場,我們要找的是桃園在地的品牌、工作室,除了可以拉出新創的品牌之外,傳統的品牌我們也希望可以透過輔導的方式來創造一些改變。有許多品牌跟著三手成長,三手也是,開始有不同的可能性,例如有一次我們結合大溪木博館的活動,封街讓劇場在老街演出,所以在大溪開始有了許多以前沒有嘗試過,但在市集結合許多平台的能量和資源後做起來的事情,這條路在我們進入之前,像是被保鮮膜封存起來一樣,原本很多人不會去注意到大溪有這樣一條老街。

市集大概可以分成三大類,一是公部門辦的,在一場盛大的活動後希望可以繼續熱熱鬧鬧的,會再撥一筆經費來辦市集,二是民間發起的市集,像三手這樣,三是企業、商業型態的市集,可能會跑全台、和百貨公司合作,以產業的形態來經營市集,這三種形態各有利弊,像我們就得樣樣自己來,要用其他人的能量和資金來資助,但市集有它一定的擾動性,所以我很鼓勵大家回到自己的家鄉創辦市集,市集不會有排外感,容易建立起人和人的互動、讓藝文界入,空間平台串連的可能性也會增加,更能夠感染整個環境,所以不用去設定規模要多大,但只要能夠擾動社區裡的人就很有意義了。辦市集的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是視覺,我們以插畫藝術為主,都是由桃園在地的設計師來設計,也藉由這些設計師的連結,當公部門有設計案的時候會互相介紹,讓公部門的資源回到在地的設計師身上,而不會都是給其他地方的公關公司做。



後來又繼續在思考既有的能量可以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力,像我們在後尾巷的一間老屋做了展覽,展覽可以提供後續進入這間老屋的人繼續使用的基礎,現在這間房子成為了大溪文化協會的據點。當時很多人會跟我們說,市集一個月只有一次很可惜,人們未必能夠在那個時間來,但是想要認識創作者和品牌的話怎麼辦?所以我們決定就近找據點,一開始只是設定為工作室而已,但在地的長輩很熱心,介紹了我們在新南老街上的老房子,現在是「新南12文創實驗商行」。原本裡面很破爛,我們是打退堂鼓的,修理老屋的成本非常高,但如果我們不進去,這棟房子可能再過一兩年就會垮掉,掙扎了一段時間有一位夥伴就決定把原本的房子賣掉買下這間。剛開始進去的時候,房子的狀況真的很糟,因此我們開啟了一年的「流汗美學」,運用非常多的老料在修復當中來做新的改變,考慮到結構的完整性後,我們傾向是「修舊如舊」的方式,保留老屋既有的感覺。而為什麼要有「實驗」這兩個字,因為空間尺度相較於一開始設定的工作室來得大多了,將近百坪,所以做了許多實驗性的計畫,像是文創品牌的展示、在地文化的串連平台、聯合工作室、一日店長、獨立書店的主題選書、主題展售等等。空間一步步在做,做的過程像往常一樣是開放的,左鄰右舍都能看到我們的改變,會這樣做是希望能成為一個範例,很多大溪的老房子不能去期待外面的人來改,如果原屋主自己願意去作翻轉,老房子就會有機會。我們在空間整修好前就先辦了場講座,吸引了很多在地的居民前來,其實他們在想的是自己的小孩可以怎麼回來,很多年輕的一代都會在外面工作,存不了什麼錢,也不會思考到家鄉有自己可以使用的資源,所以阿伯阿姨們一直在問相關的問題,我們也覺得好像有機會去推動這類的事情。

這是另外一個正在籌備中的「新南揪」空間,原本是這條街上的老人關懷據點,但使用率不高,我們用合作的方式來改造這個空間,我的構想是因為這個空間和新南12在同一條老街上,可以有不同的功用,做更多事情,未來這裡會是一個比較中性的空間,租用、辦活動、辦手作課程等等。這是另一個籌備中的空間,「日日田37」,「日日」是每一天的意思,象徵每個人的生活,是個在交流道旁農村裡的空間,未來會成為農村實驗據點,這個農村還沒有任何產業型態進駐,但社區的機制很完整,大溪老街已經發展得很密集了,而在大漢溪另一邊的河西地帶則又有不同的發展和情感,我會想做這一塊也是因為這裡是老家,對我來說有情感上的連結,在這裡做社造也蠻久了,但一直以來有個問題就是找不到年輕人,因為在老街上操作的經驗,我們知道要先找到空間據點,創造出有趣的事情,才能挖掘到青年這一塊,所以這個空間以後可能會成為農村實驗站、綠農小賣店、青年聯合工作室、社區品牌行銷的窗口。



我最近開始去上「文創中介經紀人」的課程,在行銷、企劃層面能力比較強的人也可以進入文創產業,不一定只能有創作者,這樣的角色也是很重要的,和品牌是互助的關係,未來在空間的經營上可能會有更多不同的概念出現。為什麼要介紹這兩個籌備中的空間?因為都是用非正規、非商業的模式去操作的,有什麼樣的概念就可以用「實驗性」的方式去執行,年輕人無法經歷太多次失敗,但這樣的經驗是重要的,我們可以運用既有的資源,在做事之前去做資源的調查,瞭解自己擁有什麼,把擁有的東西拿出來活用,才是比較接近成功的方式。我覺得每個人都有無限的可能性,不用去限制自己可以做什麼,另外,團隊合作是一個趨勢,尤其是在青年這塊,除非是金湯匙出身,不然起步都是很辛苦的,可以善用周圍的夥伴,進行合作和連結,合作會讓個體更容易成長,在結尾跟各位分享約翰藍儂所說的一句話:「一個人做夢,夢想只是空想,但當一群人一起作夢,夢想就很有可能實現。」

0 意見:

張貼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