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論壇」首發場:「起造地方文化,獨立書店的可能性」
【時間】2015/9/5 (六) 14:00 ~ 16:00
【地點】ThERE CAFE & LIVE HOUsE(桃園市桃園區復興路454號B1)
【講者】銀色快手(荒野夢二書店創辦人)、洪毓穗(晴耕雨讀小書院創辦人)
【講者】銀色快手(荒野夢二書店創辦人)、洪毓穗(晴耕雨讀小書院創辦人)
【主持】劉懿葳【記錄】林采鴻【攝影】劉子語【直播】蔡士豪(以上皆為桃步走成員)
指導單位:桃園市政府、桃園市議會
主辦單位:桃園市政府青年事務局
工作團隊:桃步走青年行動團隊
協辦單位:ThERE CAFE & LIVE HOUsE
主辦單位:桃園市政府青年事務局
工作團隊:桃步走青年行動團隊
協辦單位:ThERE CAFE & LIVE HOUsE
晴耕雨讀小書院,耕讀地方
晴耕雨讀小書院創辦人洪毓穗以侯季然導演為全台灣四十家獨立書店所拍攝的紀錄短片「書店裡的影像詩」開場,小書院的景致也被記錄在其中。對於書店被農田、草地等綠意環繞的環境,毓穗開玩笑地說很多人對獨立書店的想法是「綠」的:「的確,我們是綠色的,但我們的綠是環境的綠色。」
回到家鄉 晴耕雨讀的開始
在與先生一起開設書店以前,毓穗從事的是活動企劃工作,相較於先生的工作安定的、規律的工作,活動企劃的節奏是忙碌且緊湊的,開書店也一直只是在夢想中的事情,他們夫妻之間共通的興趣是閱讀,「所以在想要做什麼的時候就從閱讀出發。」
經濟作為極大的壓力來源,開一間書店的決定對夫妻兩人來說並非易事,而為何會有開一間書店的想法,也有著許多與人生、家庭相關的原因,毓穗表示,在她的成長過程中,「閱讀」一直是很重要的養分,此外,他也在思考自己到底想要過什麼樣的人生,是安逸的職場人生?還是走一條從來沒有走過的路?在決定的過程中,先生他認為毓穗一直處在高壓的工作狀態中,應該選擇不同的路,讓兩人一起來追求夢想。除此之外,當時毓穗也經歷了懷孕和生產,希望能調整工作的型態,以兼顧家庭和工作。
而最後會促使夫妻倆去開書店的原因是,毓穗想到自己繼續工作和辭掉工作三年後的結果,如果繼續工作,可能會變成自己老闆的樣子,而他並不希望自己過著那樣的生活,開一間書店,將會是證明自我存在的方式。
其實毓穗是台中人,會來桃園是因為老公的故鄉在桃園龍潭,過去工作的期間,兩人即使結了婚仍是分隔兩地,龍潭對他來說並不是個熟悉的地方,但會選擇回家,是因為夫妻倆都認為「家人」是很重要的依靠,因此決定回來開書店。而剛到桃園的時候,毓穗也不知道桃園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對很多人來說,可能認為桃園就是個沒什麼好玩的地方,而以一個台中人的角度來看,台中市較為便利,文化氣息也重,比較多的獨立和連鎖書店,因為習慣生活中有這些去處,來到這裡反而無處可去,因此,讓喜歡閱讀的人有可以閱讀的空間,也是毓穗想在這裡開書店的原因之一。
對於一間書店的想像,毓穗認為要包含三個元素:自然、生活和閱讀。她說,過去在職場工作的壓力很大,發現種花種草對自我情緒的療癒很有幫助,計畫也在書店前種植植物,讓來的人更喜歡這個地方,同時希望書店的氛圍可以促使人們重視生活的品質,而閱讀,則是因為晴耕雨讀是間書店,希望客人認識她的時候,是從閱讀開始。
晴耕雨讀所在的位置過去是一間已荒廢許久的卡拉OK,雖然前面的院子也都沒有整理,但會決定租下來也是因為這個院子可以滿足對「晴耕雨讀」這個名字的嚮往。毓穗回憶,剛租下來時自己也很害怕,不知道是否真的能夠將這樣一個廢棄的空間打造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而先生則建議兩人自己去動手,於是夫妻便進行了分工,由毓穗負責文案、設計等事務,並開玩笑地說像粗重的工作這類自己不能做的,都是由先生做的。
籌備開店的過程中,很多人都會說他們很有勇氣和熱情,毓穗則認為,其實他們都是經過謹慎評估的,每一分錢都必須要用得精準,並規劃好進度,先預定開店的日期,再往前推時間,而且還進行了分工,此外,因為沒有多餘的經費去請設計師作空間規劃,所以書店的相關配置都是他們自己去測量、動手做的。
簡報中播放了小書院當時剛整理好的照片,在這個階段,夫妻倆的心裡還是很忐忑,感覺在書還沒放上去之前都不會有人來光顧。總之,經過約半年的籌備,晴耕雨讀小書院在2013年開幕了,他們期許這樣一個新的開始,能夠以書店作為一個人生的試驗場,來嘗試兩人一直想試驗的事物。
書店分為兩個區塊,一進來便能看到整面的書牆,大約有四成是新書、六成是二手書,另外有一面牆是販售一些連鎖書店找不到的獨立刊物,還有台灣設計師所設計的明信片,吸引許多客人特地上門來買明信片。另一區則是讓客人來喝東西,這種區域的分別主要還是來自生存上的考量,為什麼不兩面都是書籍?毓穗說,因為賣一本書與賣一杯咖啡的利潤是全然不同的,必須靠賣咖啡的利潤,來支持想要賣書這件事。
經營書店 也經營桃園人情
晴耕雨讀小書院開幕至今已經兩年,毓穗分享他與先生所觀察到的事物。書店一直都是以桃園在地的客群為主,但也有愈來愈多外地的客人會特別開車前來,因為龍潭的對外交通頗為方便,因此熟客的回客率是三四成左右,也有貼心的客人只要有活動必定會到場,或是堅持要用原定的書價買書,不接受打折,甚至現在兼職的員工也曾經是客人。分析來書店的客群,是女性多於男性,而在族群的部分,因為桃園在地客家人多,來店裡的客人,很多都是講客家話的。生意也有週間週末的差異,平日在地人多,假日則較多家庭親子和外縣市客人,來客數比較多的是六日下午,因此每逢假日便會非常忙碌。
談到宣傳晴耕雨讀的方式,毓穗說大部份的客人都是透過網路知道晴耕雨讀的存在,也有一些是透過報章雜誌,「所以我們也會篩選媒體,不同媒體吸引來的客人屬性也會不一樣。」他說這也是開店後才慢慢發覺的事情。因為沒有經費來經營網站和付費的廣告,他們大多是利用臉書粉絲專頁來和客人進行互動,並分享店內有趣的小故事,例如龍潭的客家文學大老鍾老師來到店裡的記錄,還有作家張曼娟來到書店時,他們拿出許多珍藏的書來請她簽名,並把故事們放在網路上分享,另外還有經營書店的生活、女兒的日常點滴,以及書店的景致,他說,「我是一個在面對面時無法分享太多的人,比較擅長在網路上分享自己的生活,作為一個經營者,我們還是有很多茫然的地方,有時候也不知道要往哪裡去,但這些我們都會在網路上分享。」
下一步 如何扎根社區?
毓穗從如何與在地進行互動談起,認為要以書籍作為媒介來和地方的人群建立關係。晴耕雨讀每年都會辦讀書會、分享會,選擇不同面向的書,許多種類的書都是透過分享和推薦而來,在分享會時把書放在桌上,進行票選以產出年度閱讀的書單。他說,晴耕雨讀讀書會的運作不像其他讀書會都要有個主導的人,而是透過「ORID」(問事實、問感覺、問經驗、問行動)的運作方式,讓每個人都要參與其中。
第一次讀書會,他們讀了《廚房裡的人類學家》,毓穗說,這本書對夫妻倆開店有著重要的影響,這作者莊祖宜從人類學家轉為廚師,這樣的人生大轉彎,帶給毓穗很大的衝擊,因此這本書當時是由他和先生推薦來被大家選上的。因為每個月要聚會兩次,所以成員都來自當地,例如龍潭、平鎮、中壢等地,有著不同年齡層的分佈,從六十幾歲到最年輕的大概就是毓穗與先生兩人。
毓穗以簡報照片中的兩位媽媽為例,為什麼他們會想來讀書會,是因為在家裡帶小孩帶得很累,所以向先生爭取每兩個禮拜一定要來參加讀書會,作為心理的療癒;還有一位成員分享心得,覺得自己以前像片浮萍,來讀書會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才終於找到根了。另外一位是個餐廳老闆,從外表來看是位吃檳榔、喝酒的人士,給人的第一印象會令人困惑為什麼要來參加讀書會,但其實他讀了非常多書,同時也是想潛入晴耕雨讀的讀書會來考察,因為他也要在附近開書店,想學習書店運作的方式。
在讀書和電影放映之後,成員之間會互相分享,而除了分享之外,也要學習壓抑自己急著想發言的情緒,「我們急著要發言,就會讓自己聽不進去別人要講的。」因此讀書會規定成員要帶筆記本,把別人講的話記下來,他還會抽問大家有沒有聽發言人說話。在這樣的運作之下,讀書會持續舉辦了32場。
在地方活動的部分,毓穗的先生曾受邀到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去當鍾肇政先生的新書《幸福歲月》的導引人,讀書會裡面的成員大部份都住在附近,甚至和老師認識,還會講老師的瑣事八卦。
此外,毓穗也談到如何以閱讀和大眾建立連結,他們嘗試的方式是「出版」,例如出版了一本《閱讀處方箋》,分享不同種類、適合閱讀的書籍,洪毓穗說,她相信很多人和自己一樣只是喜歡閱讀,並沒有所謂多深厚的文學造詣,所以她不寫太深的書評,而是用如何和人推薦一本書的口吻來寫。另外一本《開一間小書店》的起源是因為當初在在籌備開店時,他發現在桃園找不到任何書可以教人怎麼開一家書店,便將自己開設晴耕雨讀的歷程記錄下來集結成書。
毓穗說,書店鄰近許多客家族群,她的先生也是客家人,因此希望可以加深和在地客家族群、文化的互動和連結,所以在開店的第一年,他們邀請在地的SHOW影劇團來草地上進行演出,劇中一半以上是使用客語演出,也邀請客籍作家來讀書會進行分享,另外就前述所提及的,鍾肇政老師也曾經來到書店參觀。
自然與閱讀 美好生活的分享者
上個禮拜,晴耕雨讀小書院邀請了客家歌手黃瑋傑,他除了是客家人之外,也在創作中有著對農業和鄉間的觀察,他的音樂深深吸引了毓穗,因此書店經常播放他的音樂,而且他的音樂和書店附近的景致很有共鳴,「透過他的歌去可以傳達我們對書店的想像,當天也吸引了很多他的歌迷和附近的居民來聽。」
因為書店位在客家莊,毓穗這半年來也逐步地在搜集客家書籍來構成一個專櫃,他們也會邀請在地的樂團來表演,還到鍾肇政文化園區去教在地的小朋友製作書架,透過手作的課程來創造屬於自己的客群。
晴耕雨讀小書院舉辦了多場文學講座和多樣的活動,為了和許多來到店裡的親子進行互動,而舉辦繪本相關的活動,「創業」也是許多人有興趣的主題,這半年來就辦了八場創業講座,邀請微型的創業家來進行分享。此外,他們還參與了產業跨區聯盟的合作,毓穗認為,台灣的書店產業沒落是因為缺乏合作,所以成立了「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讓經營者有分享資訊和購書的平台。
回到書店本身,因為書店和田園的緊密地連結,因此他們便想透過書再來突顯這個意象,首先的呈現方式是文學地景,先生在一面牆上雕刻、上色,將吳晟老師的詩作〈我不和你談論〉刻在牆上。「有人跟我們說,不可能有人去你們偏僻的書店,但我覺得不可能,一定都還會有想要讀書的人。」毓穗說,會開書店的人也有部分是想返鄉的人,他們帶來了閱讀的供給,而他相信需要閱讀的人有一定的數量,原本有的桃園人,想讀書卻不知道可以去哪裡,或是原本住在台北的人回到家鄉,也會發現桃園的書店。
「開書店是我安身立命的方式,對於愛閱讀的人來說,可以是沈澱、交流的空間;對地方來說,是常民文化的底蘊;對社會來說,閱讀本身就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也是改變世界很重要的方式。我們一直想要當美好生活的分享者,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分享。」
除了經營書店以外,銀快目前還有在翻譯日文書籍,也正在寫兩本有關書本和人的故事。他說,開一間書店,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中,可能會有兩百七十場左右的演出或是講座,而開書店也會收到很多不同的東西,有好也有壞,銀快便開玩笑地說過自己曾經收過「恐怖箱」,也說某天收到了裝著一罐奶油芥末醬和魷魚片的包裹,源於一個令他印象深刻的收書經驗。
他在某天接到了一通電話,是前書店的客人打來的,邀他到自己位於林森北路的住處收書,銀快以「五味雜陳」來形容那次的經驗,家裡幾乎都清空了,只有一些被小心收拾得已閱讀過的書籍,當時他雖然很樂於收那些書,但卻沒有很多金錢去收購,看著那位狀似十分憂鬱的女性,銀快一邊和他聊天,一邊清點書籍,並在離開時擁抱了一下,希望他好好地生活,後來,銀快又再接到那位客人的電話,邀他去收購自己老家的書,在書打包完並運走之後,他們就沒有再聯絡了,而在四年後收到這個包裹,讓銀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還有一次令他印象深刻的收書經驗,發生在一個除了有很多書之外,還有很多光碟和公仔的工作室,這些都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東西.而那個客人會對每個去收書的人分享自己在感情上受挫的故事,銀快去了三次,聽了三次,也聽過他分享關於每一個不同物件的故事。銀快也去過豪宅收書,就在101對面,是位收集了很多藝術型錄的客人,銀快形容他家就像間藝廊,沒有什麼生活的氣味,牆上掛著大幅的畫與雕塑,那時那位客人對跟他說:「你慢慢點,反正這些東西都在這裡,不會跑。」
銀快現在寫的書就是裝著這些收書的故事。
回到關於開書店這件事,經常有人說閱讀的人口變少了,但銀快認為是因為書店越來越少,閱讀離大家越來越遠,認知中可能只剩下博客來或是一些連鎖的書店,而如果能夠有越來越多書店存在,獨立刊物也一本本地做,有一定的供給,一定也會有需求的,而這些需求,也會在閱讀的過程中產生變化,他舉例,有些書店裡的客人原本可能只是來看漫畫,後來找不到他想看的漫畫之後,就也會開始看神雕俠侶、減肥書等等其他的種類的書,才發現原來書店的客人也是會成長的。
銀快說會來他們書店的客人,會有從零歲(例如育兒的書)到八十九歲(可能會看一些日文的書)的需求,談到後者,他說是想起有位客人每次來都會找他聊天,也會去藝術書區找昭和年代的懷舊電影劇照集,他可能不會買,但每次來都會去翻,銀快問他為什麼這麼喜歡這些書?他回答因為這些是自己小時候看的電影。
銀快談到自己很喜歡和客人聊天,開店的第一年遇過一個阿伯,每天早上都會在路上閒晃,在一次進來書店的時候,提到很少會有二手書店,也說自己很喜歡林清玄,還把店裡幾乎所有林清玄的書都買了,之後大概來了第四五次,差不多都買完之後,就開始看一些老子、莊子等等的書。銀快說,客人會買什麼書根本就無從想像,因為每個人的喜好不一樣,但書會產生的故事實在太多了,自己的記憶力不錯,就把它們全部寫下來。
一開始銀快的經營是沒有店面的,透過在雅虎拍賣上開一個帳號,賣些會有人想看的書或詩集,而他的工作主要就是去那些老詩人的家裡收購庫存的書。這樣的經驗,讓他知道什麼樣的書會很難找,所以會特別去別家店看看有什麼像是已絕版的書籍,會將其中一些買下來。他把每家書店當成自己的倉庫,甚至還會把別家書店的書都背下來。後來,他遇到一位經營咖啡館的老闆,透過他把師大泰順街附近的店租了下來,因此可以用較少的成本來經營這樣一家書店,而自己來到桃園也有了這樣的空間,也還會找一些有色彩的人來演講。
獨立書店的意義 書店新「玩法」
談到獨立書店的意義,銀快認為它和獨立媒體、獨立音樂的概念相似,經營者有自己的想法、有獨立經營與經濟自主的角色。而在獨立書店被媒體推波助瀾的風潮下,他認為下一波興起的是「類書店」,例如有些咖啡館、餐廳、陶藝工作室、點心店等空間會賣書,這種類型書店的風潮也會帶起對於空間的規劃與想像,以及對於文創的想像等等的討論,例如這些空間可能會有舉辦一些展覽(例如南崁1567小書店)。這樣的「類書店」讓人可以對於書店原本只能去找書、看書,到現在可以做更多其他的事情。
銀快以一次去日本參訪的經驗為例,日本的的B&B(books and beer)也是一種新的空間,從原本的餐廳轉變成一間書店,客人在店裡喝啤酒、看書,有人會問說喝啤酒不會沾到書本嗎?但一年下來耗損率其實是很低的。兩位經營者對於媒體都十分熟悉,其實兩人對於空間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裝潢,白牆、黑管線和貌似文青的燈光,並且和歐式傢俱行合作,向他們借樣品來當作店裡的擺設,而且書店的櫃子都是可以購買的,每個櫃子、桌子都是一個可策展的空間。另外,選書是件麻煩的事情,但他們選的書很棒,像是繪本區會有「睡不著可以做的事情」這類的標題,形成許多有趣的主題區,像是「一個人的音樂區」,「如何一個人一輩子」等等。
參考這樣的經驗,銀快對店內主題的設定做了許多嘗試,例如他在八月的時候從每本書裡面挑一些很棒的句子,把它們做成一首詩,還有像是「如何變成百萬富翁」的主題,裏頭會有教人如何投資理財、如何變成小氣鬼等等的書。而當他想到有趣的主題的時候,即使是在半夜也會直接跑去店裡整理書。
他認為開書店是件開心的事情,因為都能做讓自己開心的事情,當然也要面臨很多瑣碎的事物,但有了店員之後便可以一起做事,盡可能讓空間豐富,讓很多角落具備著巧思與設計。
常有人問銀快臉書上的社群要怎麼經營,他認為這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經過幾次發文的經驗,他發現只要是有關買賣書籍的貼文,點閱率就不高,但若貼像是夫妻吵架、家庭失和,或是撿到貓咪等等的芝麻綠豆的小事,點閱率都會很高,大概是大眾對於八卦都有近乎狂熱的喜好吧。
銀快認為自己雖然是個賣書人,但若能放上一些讓瀏覽者能夠參與的貼文也能促進網路上的交流互動,例如他最近貼文詢問各位都怎麼處理很討厭的書腰,就得到了兩千多個讚,也有很多熱絡的留言,另外,有的時候貼些好笑的影片、幫忙別家書店宣傳,或是貼一些跟書有關的資訊或是相關的心得,這樣不同性質的貼文能夠找到讀者有興趣的資訊。
在結尾處,銀快談到,他認為最重要的是如果自己有想要做的事情,當然會面臨很多困難,但透過思考與不斷地去解決問題,讓這件事越來越好,離夢想也會越來越接近。
Q&A時間
Q:請問兩位講者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假如你們附近要開一家新的書店,當你在建立人脈、或是面對其他同業時,你們會如何怎麼看待?第二個問題是,獨立書店都有自己的個性,但並不是每一間都會受到每個人喜歡,所以有時候會讓人覺得是有一個門檻在的,如何面對這些有個性卻不是自己喜歡的獨立書店?
洪:我們書店附近是真的要開一家書店,我覺得這是好的事情,當然會有不喜歡我們的選書的客人,我們有一個朋友因為爸媽的要求而得開間民宿,但他不希望自己的空間只是間民宿,所以他把一樓的地方打造成一個書店,在開店理念上的不同,也影響了我們選書的口味。這是一個獨立的時代,在緊急的時候我也會上博客來買書,但當你有想追求或支持的東西的話,還是會為了它而努力。對經營書店的人看來說,其實也還是「努力」,每一間店的客群都是會流動的,並不會是競爭的關係,他們會去不同的書店流動和比較,也由此培養出興趣。我們不常遇到不喜歡晴耕雨讀的客人,它的位置比較偏僻,附近都是農田,所以上門的客人大多是對於我們在做的事情已經有一些概念。但有時候還是會遇到自己的期待和現況有所落差的客人,例如希望我們賣餐,但有些事情是違背我們的核心價值的,而有些事情關乎生活,但不會違背我們的核心價值的,這些我們就可以試試看。
銀快:我覺得書店越多越好,以底特律那邊的汽車城為例,有篇故事說到有一個人在沒落的底特律開了一家可麗餅店,生意很好,接著又開了另一家咖啡店,後來他發現,雖然是沒落的城市,但是因為仍然有人、有需求,所以其實到了後來就越開越多家,也讓那裡的人又變多了。桃園目前的書店幾乎都是獨立書店,我們店裡面會有一些別人沒有的東西或書,像是鵝毛筆或是高價的日本攝影集,所以我不怕競爭,反而可以藉此作為廣告,可以讓生意越來越好,因為這都是在提升閱讀風氣。當然也有人會來問一些很舊、很奇怪的書,或對我們挑三揀四,但對於屬性不同的客人的刁難,我也會直截了當地回覆他們。
Q:(問毓穗)你提到會創業是因為之前當活動企劃壓力很大,但其實創業的壓力也很大,想請問兩者之間的差別?
洪:之前的壓力主要來自主管,我自己也是一個自我要求很高的人,但在工作的時候,總覺得自己活在別人的期待裡,很在意別人的眼光。當時我幾乎每天都打給我先生吐苦水,但他那陣子覺得這樣每天抱怨其實也很不好,因為人生是你自己選的,但我總覺得自己就算得選擇,還是不知道自己可以幹嘛。後來他跟我說,很多問題其實都只存在於我的想法裡。有一陣子我的憂鬱症非常嚴重,沒有辦法再繼續工作,狀況也不太好,雖然沒有到自殺的地步,但意識到真的是把自己逼太緊之後,就選擇辭職。
但在生病的時候,我才體會到其實家人和先生才是人生裡重要的事情,而不是別人怎麼看我。以前做事都會想做到九十五分,但現在會覺得七十分就好了,對於開書店這件事情,也是因為有這些人生經歷,在開店後,就會覺得一直在意別人怎麼想又能做什麼?對自己負責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剛開店的時候書當然很少,越開也越發現問題,但透過不斷地解決問題、其實會讓自己想做的事情和正在做的事情越來越接近理想的樣子。也不能一直期待客人對自己的書一直都很滿意,不可能滿足所有人,所以後來就會覺得,真的,就是對自己負責。
0 意見:
張貼留言